高鼎國

高鼎國先生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,2004年回港後,任華明行有限公司執行董事,主要負責瑞士英納格表於大中華區的營運、策劃、銷售及市場推廣事務。多年來繼承及發揚家業,對業界服務也不遺餘力,並擔任多項公職,包括上海市政協委員、滬港校友聯合會會長、滬港青年會(前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)會長、香港鐘表業總會顧問、香港貿易發展局-香港鐘錶展籌備委員會委員、香港青年聯會參事、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執行委員等。於2010年及2014年榮獲「香港青年工業家獎」及「香港十大傑出青年」之殊榮。作為浙江省政協委員、多次獲得時任浙江省負責人、省委書記習近平的接見。
繼往開來 永不停步
我的父輩來自上海,外祖父是人稱「鐘錶大王」的李惠利。雖然我的家族在香港發跡,但上海人前衛開明、追求卓越的精神,一直流淌在我們家族的血液裏;而香港人刻苦耐勞、靈活變通的習性,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們,令我們兼具上海人和香港人的精神面貌。
我的外祖父生於寧波,1930年踏足鐘錶行業,並於短短4年間在上海自立門戶。外祖父在1947年從上海移居香港,繼續苦心經營事業,並於1980年購入瑞士鐘表品牌「英納格」,一直經營至今。外祖父不單為家族品牌奠下基石,亦對社會公益十分熱衷,這些都成為我人生的推動力。故此,長大後我立志把家族企業發揚光大,並且決意盡一己綿力,回饋撫我育我的上海和香港。
赴美留學 磨練意志與實力
回想我人生的首個轉捩點,是在十三歲那年獨自到美國升學。獨自生活在陌生的世界,挑戰接二連三,困難接踵而來。但經過一段適應期後,我體會到「世上無難事」的道理。原來無論做任何事情,都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及無限的耐力,漸漸能培養出一定程度的能力。只要把這種能力付諸實踐,經過時間的凝聚,經驗的積累,個人的實力便油然而生。我堅信並積極實踐「努力+耐力+能力=實力」這句格言,亦深信這句格言是一代代上海人賴以成功的至理名言。
走過低谷 扭轉企業命運
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,我曾在美國創業,又經營過中小企。直至2004年,得悉家族企業所經營的品牌未能與時並進,產品銷售及品牌知名度均大不如前,我心中便燃起一份上海人「永不言敗,努力爭勝」的鬥志,遂決定回港振興這個百年腕表品牌。然而,由於我長期在國外生活,對香港及內地鐘表行業可謂一竅不通。於是我決心用數年時間,以雙足走遍內地各省各市,耐心觀察各地不同的風俗文化,一切從最基層開始,把握每分每秒努力學習。日子久了,我終於深入瞭解到鐘表行業的精要、領會市場的萬變動態,並且為企業制定了一套全新品牌定位及市場發展目標,包括為產品進行改革、加強市場推廣、開拓新興市場等。企業實施改革之後,品牌已在中國、香港及臺灣等地開設超過一千個銷售專櫃,七年間業務翻升十倍,每年零售額超過港幣二十億元,成為華人世界無人不曉的實力品牌,更讓華明行於2010年及2014年分別獲得「傑出演藝仁愛-愛心品牌」及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「2014卓越商業大獎」,為企業帶來莫大鼓舞。


回顧自己執掌家族企業這十一年間,我時刻以前人的功業鞭策自己,並令我對當年移民自上海的工商業者產生興趣。看過資料,原來當年從上海南下香港的移民只佔香港總人口區區4%,卻正正是這4%人口,大力推動了香港工業化的進程。這班從上海南下的工商業者,不只為香港帶來高端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,還擁有先進的商業觀念和管理模式,最重要的是他們胸懷一顆排除萬難、改變現狀,實現「香港夢」的企業家精神,扶起了香港的經濟,改變了香港的命運。故此,每當我遇上任何挑戰,都會銘記前輩面對的挑戰比我更艱鉅。這鼓舞著我更大步地向前邁進。
團結業界 改革鐘表業長遠發展
眼見家族企業改革成功,我感到十分欣慰,但亦從未忘卻同業的利益,希望延續上海工商業者團結互信、互惠互利的傳統。作為上海企業家的後代,我充分感受到上海人的團結一致,前輩們習慣組成行業協會、同鄉會等組織,加深彼此的凝驟力和認同感,為整體經濟利益做出理性選擇,這股向心力成為了上海企業家最強大的後盾。故此,來到我這一輩,亦希望與整個鐘表業共存共榮。多年來我主動參與鐘表業界的事項,並於2013年獲得同業的信任,當選為香港鐘錶業總會主席。在任以來,我針對人才培訓、產業回流、開拓市場等領域,為業界謀福祉。事實上,香港鐘錶界面對不同的問題,當中有危機,亦有契機。我相信,只要業界能像當年上海企業家一樣通力合作,未來將會一片光明。我亦會發揮上海人堅毅的個性,一路緊守崗位。
十大傑青 回饋社會
除了團結香港鐘表業界,我亦履行關懷社會的使命。我的外祖父李惠利先生除了是著名的工商業者,也是有名的慈善家,為香港及中國內地的教育、民生等範疇出錢出力;而我父親高叔平博士亦亦不遺餘力回饋社會。事實上,當年南下來港的上海企業家,成長於波瀾萬象的世道,很多都胸懷一副古道熱腸。在發跡後,都會大力發展慈善事業。這份飲水思源的重情個性,身體力行發揚「取之社會、用之社會」的精神,一直深深影響我。 我在專注事業之餘,亦花了大量時間參與中港兩地的公益活動,以及擔任不同組織的公務,尤其關注青年事務和中港交流。於2010年至2014年間擔任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副主席及主席,亦參與香港青年聯會及青年工業家協會等。我對社會及慈善工作的熱誠,令我於去年有幸獲得「十大傑出青年」獎項。對我來說,這個獎項並非終點,而是希望藉此平台臺去鼓勵工商界關心社會。我亦希望利用我在上海和香港的人脈,充當兩地交流的橋樑,促成日後兩地更緊密的交流和聯繫。
繁忙工作 家庭第一
雖然我的工作和公務十分繁忙,但與很多上海人一樣,在我心目中,家庭永遠是第一位。記得我剛剛回到香港時,一直埋頭工作,為了拓展業務,長年往返國內,因而錯過了大兒子嬰孩成長時期的珍貴歲月,令我深感遺憾。幸而太太的體諒及支持讓我能專心致志,把公司業務更上層樓。直至二兒子出生,我才意識到生活平衡的重要性,在重重歷練當中,終於領悟出善用和分配時間的竅門。如今我一方面在工作中尋找人生意義,一方面盡力從社會服務、公司工作及家庭生活中尋找平衡。無論工作多繁重,每到傍晚時分,我必定準時回家與家人共進晚餐,和孩子說說話、與太太分享工作趣事,這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時光。我亦會盡量抽空和兒子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,從而發掘他們的興趣、啓智他們思維發展之餘,也能多陪伴及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。
兩名兒子分別取名「家灝」及「家瀚」,我寄望兒子一生能擁有像宇宙般「灝瀚」的宏觀視野,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發揮空間,繼承上海人自信與務實的素質及開明和不屈的意志,並且具有濟世關懷,為身邊人以至整個人類社會作出貢獻。眼看兩個兒子一天一天成長,我看到孩子最純善的心,亦提醒我要保持這種純美的目光,去看待世間任何事情,以最真善的心,領會世界種種美好。
